今天是: 会员注册 | 客服中心 |
QQ1:   QQ2:   
首页
个人求职
企业招聘
培训服务
资讯中心
校园频道
猎头服务
电工论坛
类  型: 用户名: 密码:
文章搜索
热门信息
·计生登记表
·eHR在金融行业的成功应用
·求职者的简历存在哪些问题
·沉着应对:你要求多少底薪
·面试的积极因素
·大学应届毕业生简历面面观
·求职者的简历存在哪些问题
·无忧简历的八个小提示
相关推荐
·如何做好定岗定编
·企业怎么做培训规划?
·新《劳动合同法》要点解读
当前位置:智邦人才网> 校园资讯 > 正文
校园风景线:听完名人讲座,你提问了吗
2008-4-3 13:30:25 | 来源:智邦人才网 [字体: ]
主讲人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了演讲,台下立刻有无数双手举起,甚至有人已经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准备提问——这是高校中很常见的场景。

  如今,社会名人、专家学者、歌星影星、政界要人越来越多地走进大学讲堂,“名人讲座”、“名人大讲堂”等频频出现,能够亲耳聆听学者名流的处世之道、研究进展、人生感悟,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幸运。

  讲座之后的提问,往往比课堂上更加踊跃,是因为主讲人讲得精彩吗?还是因为众多的听众在一起时,比起在普通课堂上思维更加活跃?还是想通过提问获得什么?

  说起听讲座提问题的心态,许多老师和同学认为这与讲座的内容有直接关系。如果是专业性强的讲座,来的学生大都是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,提问会集中在专业问题本身。如果演讲者是社会普遍关注的名人,则另当别论,因为很多人的提问是针对人而非他讲的内容了。

  总结一下,提问者大致可以分为几个类型。

  确有疑问型

  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曾到南开大学做讲座,结束后,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都是物理学科方面的,因为听众大多是物理、数学专业的师生。在规定的时间内,一名男生没有争取到提问的机会,整个活动结束后,他追随着演讲者到了礼堂的后面,用英语直接提问。

  像这名男生这样带着疑问听讲座并且发问的,在高校中为数众多。

  对于这类提问者,天津科技大学的刘珊珊老师认为:“他们渴望在主讲人的专业领域里,就他们自己所了解的和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沟通交流,或解疑释惑、或相互探讨,有人也将此看成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。”

  小沈是南开大学文学院的一名本科生。她说,因为对一些讲座的主题有兴趣并有所了解,所以,提问是从学习的角度真心希望和主讲人有一个交流。

  南开大学副校长、文学院院长陈洪就是她非常仰慕的一位老师。当陈洪教授开讲座的时候,小沈经常会争取提问的机会,把自己心中的疑问提出来。

  “有时自己的想法与老师不太相同,也想提出来探讨一下。”小沈说,学校是最宽容的地方,所以自己会抓住这些机会。

  借机表现型

  当一个学生把手高高举起,拿到麦克风,用流利的英语向金发碧眼的主讲人提了一个长长的问题后,主讲人深深吐一口气,然后用中文简短地回答了提问。全场哗然,继而大笑。

  这是一所学校讲座提问阶段的一个真实场景。想炫耀一下自己流利英语的学生被主讲人幽了一默。

  这种“炫耀型”提问者在学校里也不乏其人。

  但是有种炫耀让人反感。前些天,天津一位市领导到天津一所著名高校演讲,当时正处于一个大学生科技赛事期间,听众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。在提问的最后阶段,机会给了一名男生。这名男生自我介绍是外地一所高校的学生,之后提了两个问题,其中之一是作为奥运城市,天津如何抓住这个发展机遇。相对前面几个都是集中于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问题来看,这个问题有新意。不仅赢得了市领导的肯定,也获得了听众的掌声。

 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,这名男生坐下后,并没有仔细倾听主讲人的回答,而是转过头问旁边的女生:“我表现得还行吧?”

  原来提问者之意不在问题本身,而是想表现一下自己。当时全场都在认真听主讲者的回答,这个男生说话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,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不禁愕然。

  “这样的表现真让人反感。”一名同学事后直率地说,“我看有些人提问纯粹是为了上镜头,像今天这样的讲座,就有电视台和报社的记者,当摄像机和照相机对着他们的时候,他们就不是在提问而是在表演了。”

  这个同学说,提问中还有一种心态是纯粹表现自己。有时候提问者用了很长时间,并且几乎是用90%的时间说了自己对某个问题的了解和思考,最后10%时间问了一个和这段长篇大论联系并不十分紧密的问题,主要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见解,而不是为了“问”,希望能引起听众和主讲人的注意。

  “可以说,这其实是我们比较鄙视的行为。”这名同学毫不掩饰对这种提问者的反感。

  攻击提问型

  在各种论坛、讲座的提问阶段,除了惯常的一问一答,还会发生因为听众对主讲者的论点不认可,提问的语言刻薄,甚至引起台上台下争执的情况。

  南开大学的史广顺老师把这类提问者称为“无私无畏型”,他觉得此类听众比较善于思考,只是因为视野不够开阔或社会经验不丰富,往往体现出偏激或狭隘的一面,听到主讲人或嘉宾的观点与自己的想法相悖,就可能当场发问,或辩论或责难。

  史老师说,此类提问者对活动组织者而言,是“杀手”型人物,特别是在时政类内容的讲座上,容易引发大的争议。

  学者、名人、名星纷纷进入校园,在得到不少掌声和追捧的同时,也有师生向他们发出了质疑。一位学者就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,将头衔多多、名声赫赫又善“摆谱”的教授学者到处“赶场”以求名利双收的现象列为学术腐败的一大表征。

  对于这些四处作秀的演讲者,高校学生有时也用攻击性提问表达自己的不满。

  天津一位高校老师认为提问时带点“刺儿”有时也是好现象。“现在学生在提问过程中非常大胆,也非常敏感,特别是对一些热点问题,往往能够抓住问题的实质。在学术讲座上也能够结合非常前沿的问题进行提问,这反映了学生在相关领域知识丰富,眼界较宽。”

  对于有些提问,演讲者和主持人有时会感到头痛,尤其是有些表达非常拖沓的“麦霸”式提问者,常让人无奈。于是有的主讲人在提问阶段一开始就提出要求:提问必需简洁。

  前段时间,物理学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在南开大学做了一场题为“兴趣、勤奋、悟性与创造”的讲座,他特别讲到了提问,并且反复告诫学生:“要多提问,然后一步一步追下去。”

  巧的是,在讲座的最后提问阶段,葛墨林院士就让学生实践了他的教诲。他要求现场提问必需简明扼要,最好就是一两句话。在这样的要求下,学生的提问都干净利索,切中主题。

  曾有人在网上提出,要规范讲座提问,还给出了具体的建议,比如不要在提问前说一大堆赞美之词,什么我非常敬佩您之类,显得口罗嗦;不要一次问太多问题,因为时间有限,机会不能一个人独占;不要利用提问去炫耀自己读过什么书,要记住主角是台上的演讲者,而不是提问者。

 

免责声明:智邦人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绝不意味着智邦人才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以上内容仅供网友学习与交流,无意侵犯版权。如有侵犯您的利益,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。
【打印该页】 【加入收藏】 【关闭窗口】
关于我们 | 网站声明 | 服务专区 | 用户反馈 | 合作伙伴 | 付款方式 | 联系我们
网站联系 Email:zhibanggongsi@126.com 或垂询:0595-22516145
未经ZBRCW.COM 同意,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聘信息及作品
智邦人才网版权所有 ® 2008-2010 网站管理
闽ICP备05036918号